2016年10月22日

在躁動之間尋找平和

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將內心的千頭萬緒好好的紀錄下來了,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?
在搬到美國來之前的我,依然是個對生活周遭小事異常敏感的人,多愁且善感。
即使是一件無機的事物,都能令我聯想至生命,甚至整個宇宙的運行,那是一段漫長的尋求自我認同價值的過程。
游走在城市之中,與無數個相似的面孔擦肩而過,耳邊環繞著不同的語言,是近乎百分之百的了解對方的想法,卻始終在尋找一個落腳的地方。
還記得今年夏天,曾經熟悉的人,感慨地說我變了很多。不再在社群上輕易展現自己的想法,不再是曾經多愁善感的我。「是嗎?我還是一樣多愁善感呀⋯」「但只要還能在妳身上找到一點我當時認識的妳,就讓我很開心。」他在電話那頭緩緩的說著,而我靜默了。「只是覺得那樣太矯情了。」過了半晌,我才擠出了一個連自己都不太認同的答案。
之所以無法將心情文字化,或許是因為內心有過多的躁動,身旁有太多的聲音,來不及好好面對內心,與自己對話。也害怕暴露了太多,卻沒有一個人認同。
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、通訊軟體深入生活的世代,人人沒有距離的說著言不及義的話。一堆網路文章要你在20歲、25歲、30歲之前,做上不讓年老後的你後悔的事情。不斷的在他人身上尋找自我認同,卻忘了如何先和自己好好相處。
還記得年少時的夢想嗎?那是最純粹、最不經修飾的初衷。人往往在社會化的路途上不斷的削減的自我,最終磨成了一個漂亮的圓。但如果我遇上了是那個充滿刺的你,還是會義無反顧的送上一個擁抱。